抗菌劑指能夠在一定時間內,使某些微生物(細菌、真菌、酵母菌、藻類及病毒等)的生長或繁殖保持在必要水平以下的化學物質。抗菌劑抗菌性能的好與否可以從兩方面來判斷即各文獻中分類的抑菌作用(即靜菌力)與殺菌作用(即殺菌力)。因此,抗菌劑抗菌性能傳統檢測方法中,包括靜菌力評價與殺菌力評價兩方面的內容。
作為第三方檢測中心,中科檢測機構擁有CMA和CNAS認證檢測資質,檢測設備齊全,數據科學可靠,可出具國家認可的抗菌劑抗菌性能檢測報告。
抗菌劑抗菌性能檢測:靜菌力
(1)靜菌力大多數情況下采用電導率法或者 MIC 法來評價。
電導率法:在不補充營養液的情況下,細菌在生長過程中,會逐步消耗營養液中的蛋白質,提取其所需的物質而放出有機酸和氨基酸兩種電解質。因此,細菌生長越快,由于沒有外來營養物質的加入,營養液中電解質濃度就越大,其導電性也越好,電導率也就越大。將沒有加入抗菌劑的營養液作為參照物,一定時間內,對比加入抗菌劑營養液電導率的變化趨勢,能夠有效地反應抑菌作用的大小。
MIC法:MIC是指使阻礙細菌發育所需的抗菌劑的最小濃度。MIC值越小,抗菌劑的靜菌活性越大,即表示抗菌劑的抑菌作用越好。MIC測定有兩種方法,其一是液體稀釋法。取一沒有接種細菌的空白營養液作為參照物,使用營養液連續稀釋抗菌劑,將細菌接種到已稀釋抗菌劑的營養液,觀察營養液的渾濁情況。當出現與空白營養液透明度相當的濃度時,此時抗菌劑的濃度即為其MIC值。二是固體稀釋法,也叫培養基法。先傾倒培養基,然后將混有不同濃度抗菌劑的細液體涂布到培養基上,恒溫下放置一天,觀察開始沒有細菌生長的最小濃度即為其MIC值。
抗菌劑抗菌性能檢測:殺菌力
殺菌力可以用直接計數、滅菌率和抑菌圈三種方法來評價,在各方法的測定檢測時,因為抗菌材料形態與檢測操作的不同,所以檢測手段也會有很多種。
試驗中常用的也是最直觀表現殺菌性能的就是抑菌圈指標-抑菌環法。激活細菌,使其達到對數期,此時用滅菌生理鹽水調節其濃度到108個ml,然后與營養液混合,傾倒在培養皿中,一同固化成試驗平板,把實驗所需的抗菌劑加工成圓盤,緊貼平板置于平板中央。37℃下培養18h后,在圓盤的周圍會出現沒有細菌生長的空白圓環(抑菌圈),測量抑菌圈直徑的大小,與標準圓壞對比,評價抗菌材料殺菌力。
抗菌劑抗菌性能檢測:操作步驟
本實驗分別采用抑菌圈法和 MIC法來表征樣品的殺菌力和靜菌力。
將已高溫滅菌的 LB 瓊脂培養基加熱到完全融化,快速的倒在培養皿內,每個培養皿 15ml,待其完全凝固。此外,將融化的LB 瓊脂培養基冷卻到50℃左右(溫度不可過高,會殺死細菌,又不可過低,要不然培養基將重新凝固)混入試驗菌,將混有菌的培養基5ml加到已凝固的培養基上待凝固(上層)。
在無菌操作環境下,在混合培養基表面直接垂直放上牛津杯(內徑6mm、外徑 8mm、高10 mm 的圓形小管,已高溫滅菌),輕輕加壓,使其與培養基緊密接觸,在牛津杯中加入待檢抗菌劑樣品,牛津杯一般情況下可以裝240微升,勿使其外溢。加滿后置37℃培養16-18小時,觀察結果,抑菌用尺直接量就可以。在培養中,一方面試驗菌開始生長,另一方面抗生素呈球面擴散,離杯越近,抗生素濃度越大,離杯越遠抗生素濃度越小。隨著抗生素濃度減小,有一條最低抑菌濃度帶,在帶范圍內,菌不能生長,而呈透明的圓圈,這就叫“抑菌圈”。抗生素濃度越高,抑菌圈越大。
本實驗采用培養基法來測定其最小抑菌濃度。